夏羽:背紅褐色,頰至胸有黑色及紅褐色細縱斑,腹中央黑色。 冬羽:背面灰色,腹面白色,胸側灰褐色。 飛行時,翼略帶白色,來台度冬數量大。
常碎步極速行走,通常在退潮的灘地覓食。漲潮時則到內陸漁塭堤岸休息,但也會有小群在水田覓食的情形,通常只在海岸附近活動。
東方環頸鴴身長 15 ~ 17 公分,嘴短而尖,有完整的白色頸環。雄鳥繁殖羽時體上大致呈現棕褐色,體下白色;頭頂前緣黑色,頭頂至後頸栗褐色,過眼線黑色,頸部與胸部交界處有不相連的黑色頸環。
雌鳥繁殖羽與雄鳥繁殖羽類似,但胸側頸環與頭頂及臉頰則為棕褐色,非繁殖羽則與繁殖羽差異不大。雄鳥非繁殖羽時大致與雌鳥繁殖羽類似。幼鳥類似成鳥的非繁殖羽,但是體色較淡,背部及翼羽緣淡色。東方環頸鴴嘴黑色,眼黑色,腳短,顏色變異大,從黃色到黑色都有。
通常是成對或大群活動。春夏季見到成對活動的個體多是已配對的親鳥,主要繁殖於濕地附近的沙地或礫石地,繁殖期間若遇有天敵靠近會以擬傷行為引誘天敵離開巢位附近,以保護巢蛋或尚不會飛行的雛鳥。通常以甲殼類、螺貝類、沙蠶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,時常與其他鷸科混群。
東方環頸鴴出沒地點於濱海濕地,如水田、泥灘地、草澤、河口、沙洲或鹽田。
小白鷺身長約60公分,全身體態優美修長,羽色潔白,嘴、腳為黑色,腳趾為黃色。繁殖期眼睛轉為紅色,頭部有2根長達約20公分的長飾羽,背部與前頸亦有些微飾羽,非繁殖期則無飾羽。
覓食時以腳伸入水田中擾動,捕食游竄的小魚、魚蝦,也食昆蟲。大部分生活於河川、海灘、沼澤、稻田、水田或濕地水邊。主要食物為魚類、蝦類、蛙類及螺類等,多為單獨或小群出現。
在臺灣為常見之留鳥,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區域,部分冬季時會南遷過冬。陽明山國家公園、雪霸國家公園、太魯閣國家公園、玉山國家公園、墾丁國家公園、金門國家公園及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等地,皆有小白鷺的蹤影,分布海拔為0至600公尺。
體型纖細的閃著金光的鴴。繁殖羽有黑色的腹部和臉,斑駁白色側面,一條白色條紋從頭延伸至頸部,閃著金色的頭頂和背部。非繁殖成鳥和亞成鳥呈斑駁的褐色,背部和頭部有金色光澤,在亞成鳥身上尤其閃爍,另外腹部蒼白色。
在北極苔原繁殖;遷移中會在牧場,乾燥的泥灘和海灘棲息。
常在海邊、河口、沼澤地鹽田及近海之農田等出現。
庫氏寄居蟹右螯較大,鉗部與腕節表面有小刺與顆粒,掌部與腕節腹緣呈明顯鋸齒狀,腕節表面亦有稀疏剛毛,腹面處有翼狀突起;左螯與右螯相似。步足指節短於前節,腹緣有5或6根棘刺,前節背面有一短橫列的脊,腹緣有小的銳刺。尾柄末緣左右葉各分佈有大小不等的刺,刺有時延伸至側緣處。最大體型紀錄為盾板長5.8 mm。盾板呈淡紅且黃褐,中間有深色色塊,眼柄橘色,有灰色或淡棕色寬帶,觸角鞭灰色與紅棕色相間。大螯與步足白色至淡棕色或棕玫瑰色,其上有棕色至黑藍色的短縱紋。
殼呈長錐形,殼頂尖銳,體螺層膨大。殼色褐色,上有不連續螺肋規則排列於殼表,螺肋間有白色細紋。殼口深褐色,外唇波浪狀。水管白色。口蓋圓形,角質,具螺旋紋。
喜歡棲於潮間帶的岩石間、潮間帶。
椰子深鰕虎體型延長而側扁,尾柄略長。頭部略側扁,吻短而背側圓。眼較大,上側位。口斜裂,上頜骨向後延伸可達眼中部的下方。前鼻孔下方有一小型的皮瓣。體被有中大型的櫛鱗,頭部無鱗,背前區後部被小型圓鱗。第一背鰭無絲狀鰭條。胸鰭上方的鰭條末端游離成細絲狀。尾鰭呈長圓形。體色呈黃褐色,背側褐色,腹側乳白色。延體側中央有一列黑色的斑塊。頭部散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塊。體背側具 3 ~ 4 個黑褐色橫斑,橫跨於背部。尾鰭基部具一黑色橫斑。
暖水性底層小型魚類,棲息於潮間帶石礫海域。雜食性,以藻類及底棲動物為食。
頭胸甲近圓方形或扇形,寬約4至6公分,表面稍微隆取,分區明顯,甲表中後部較光滑,前半部有數十個刺狀或錐狀顆粒,胃區上的H形溝狀相當明顯。頭胸甲側緣呈圓弧狀,前側緣有5至6個棘顆粒或小齒,後側緣平滑,前額寬廣,有2齒,齒上有4至5個小棘粒。螯腳粗壯,左右不等大,各節的外側面有許多棘顆粒,在外緣連成鋸齒狀,指端尖銳。步腳粗壯,各節表面光滑,具有稀疏的小凹點,指節具有角質尖爪和許多褐色的剛毛。頭胸甲呈黑褐色、紫褐色、紫紅色至紅棕色,螯腳基部呈褐色,往掌部漸呈橘黃色,指部呈褐色,眼睛為鮮紅色。
肉食性,夜間外出捕捉螺類、蟹類等各種小動物為食。遇到危險時則利用大螯卡住身體,藏身於石縫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