魚體粗壯且延長,最大特徵是頭的額骨區向左右兩側突出,眼位於頭兩側突出部。體背部呈灰色,腹面稍淡。背鰭2個,胸鰭棘尾鰭上下葉尖端具黑斑;背鰭上部具黑緣,體長可達430公分。
紅肉丫髻鮫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(IUCN) 評估為瀕危等級為CR (極度瀕危),屬於急需保育的物種。紅肉丫髻鮫常成群活動,以其他軟、硬骨魚類及頭足類、甲殼類等底棲生物為食。胎生,每胎15-31尾幼鯊,剛出生體長可達42-55公分。
紅肉ㄚ髻鮫廣泛分布於全球溫、熱帶海域;亞成魚及幼魚以沿近海地區為棲息地,該物種有季節性遷移及群游行為;在臺灣周邊海域,夏秋季較能發現該物種蹤跡。出生之後的紅肉丫髻鮫僅在台灣西部沿岸停留很短時間,為其整個生活史的一小部份。於南方澳所捕獲的成魚皆在彭佳嶼至釣魚台間海域所捕獲。根據中油公司2019年起的調查結果顯示,台灣西海岸漁港之卸魚量資料顯示,各地均有混獲紅肉ㄚ髻鮫幼魚的情形,推測整個台灣西部海域可能是紅肉ㄚ髻鮫育幼場。
屬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(IUCN) 評估為瀕危等級為CR (極度瀕危)的生物,關注其在桃園周邊海岸的分布狀況。